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日积月累最终形成的,夹带了强烈的地方特色,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不一样的风俗节目。
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风俗节目有哪些呢?
一、傣族的泼水节目。泼水节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泼水节也叫做“浴佛节”,是傣族特有的一种节目,没有别的,就是泼水。
云南一带,到了泼水节的时候,往往会准备盆,还有水枪等等,在这个节日,就算你去拿水泼警察都没事,但是秉承着尊重人的理念,拿的水都是干净的水。
泼水节也是傣族的新年,在傣族来说是意味着未来的一年风调雨顺,洗去旧一年的诸多不顺,迎接新年。
二、蒙古族的白节。这个独属于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说很鲜明的代表了蒙古的风俗。
白节其实相当于蒙古族的春节,也就是我们过年一样的道理,这个节日就是都要喝酒吃肉,酒以奶酒为主,包括奶茶等。
在这个节日,家家团圆,吃的食物大多数洁白的,所以这个节日也叫做白节,这个节日只有蒙古族才可以体会到。
三、三月三的龙抬头。这个节日其实很多人都听过,包括我们的日历之上也会提及,这是水族的传统节日,在汉族不算流行,但是水族每年都会过这个节日。
这个节日一般是水族欢庆的节日,这个节日水族会穿上自己的独特衣服,并且有鼓舞等节目的出现。
这个节日最有特色的除了舞蹈,大概就是会做五色饭来招待客人,只有在水族之中并且恰逢节日才能够享受到的待遇。
其实还有很多的节日带来的节目,比如汉族的中秋节,吃着月饼赏月;端午节的粽子,赛龙舟;维吾尔族的开斋节等等一系列。
还有去到蒙古体验围着篝火吃着烤肉跳着舞,这在现代都市是完全体会不到的风俗人情,只有在特定的地点才能够见得到。
还有前两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往往大多数只有在特定的地点才能够品味到这些美食,这所有的美食都算是体现民族风俗
可以理解。因为有很少一部分居民,主要是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居民,听不懂普通话。这种现象在两广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比较突出。当地电视台针对这一部分居民推出一至两档方言节目是可以理解的。要不然,来自顶层的方针政策就没有办法传达到那一部分居民中去。
有限存在。在一个国家内,还是要强调书同文、车同轨、语同音,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普通话节目必须居于主导地位,方言节目只能是有限的存在。方言节目在数量和播出时长上都应受到限制。从长远看,方言节目是要走向消亡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面推荐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吧!
1、《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建于明朝,已有600多年历史,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
历经岁月变迁的文物,也许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它们原有的模样,而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当我们看见这些文物依然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匠人背后的汗水与智慧!
2、《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集介绍一个文物,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国宝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自己身上的传奇故事。
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适合碎片时间享用!
3、《国家宝藏》《国家宝藏》是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既有传奇的国宝故事,也有如今的现况介绍,主持张国立也是很不错。节目寓教于乐,多角度让大众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4、《河西走廊》主要讲述了历朝历代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变迁,从汉帝国抵御匈奴、张骞出使,到唐宋元中原与西部地区文化、宗教的碰撞。真的让人心潮澎湃,文案写得很好,音乐也很契合画面,看完之后真想好好地走一趟河西走廊!
5、《敦煌》敦煌是人类艺术宝库,即使没去过敦煌也都知道敦煌中的壁画与雕像都是非常凝聚了多个朝代的文化精华。
《敦煌》记录了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了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本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也展现了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我是小颖,爱阅读爱分享的90后,年均读书40本+,想了解更多的阅读分享,可以点击关注我哦!@小颖隐于野
11-05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
11-06 来源:未知
11-06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